一次性使用負壓引流裝置要實現高效引流,需從裝置選擇、正確操作、動態維護、異常處理四個核心環節嚴格把控,確保負壓穩定、引流通道通暢,具體操作要點如下:
一、前提:選對適配裝置,確保 “硬件合格”
高效引流的基礎是選擇與患者病情、創面類型匹配的裝置,避免因裝置不適用導致引流效率下降:
1.按創面 / 腔隙類型選規格:
體表淺創面(如外傷、術后切口):選小口徑引流管(如 8-12Fr)+ 小型負壓儲液罐(50-200ml),避免過度負壓損傷組織;
深部腔隙(如腹腔、胸腔、膿腫腔):選大口徑引流管(14-24Fr,帶側孔)+ 大容量儲液罐(500-1000ml),確保濃稠分泌物(如膿液、血性滲液)順利排出;
高滲 / 腐蝕性液體(如膽汁、胰液):選耐腐蝕性引流管(如硅膠材質),避免管壁被腐蝕堵塞。
2.確認負壓穩定性:
優先選擇帶負壓指示窗 / 壓力表的裝置(如負壓值可顯示 - 80~-125mmHg,符合臨床常規有效負壓范圍),避免無指示的 “盲用”,防止負壓不足或過高。
二、核心:規范操作流程,建立 “有效引流通路”
操作不當會直接導致引流失效,需嚴格遵循 “定位 - 固定 - 調負壓” 三步法:
1.正確放置引流管,確保 “直達病灶”
體表創面:引流管側孔需完全置于創面較低位(利用重力輔助引流),避免側孔貼附創面邊緣或露出皮膚外;
深部腔隙:通過超聲 / CT 引導定位,確保引流管的端口位于積液 / 積膿最深處,側孔需全部進入腔隙內(避免部分側孔在正常組織中,導致負壓泄漏)。
2.密封創面 + 固定裝置,避免 “負壓泄漏”
創面密封:用無菌透明敷貼(如聚氨酯敷貼)完全覆蓋引流管入口及周圍創面,邊緣超出創面≥3cm,按壓敷貼排除空氣,確保無褶皺(褶皺會導致空氣進入,負壓下降);
裝置固定:引流管需用膠布固定在皮膚表面(避免牽拉導致管移位),儲液罐懸掛在病床側面(高度低于創面水平,利用重力輔助引流,避免液體反流)。
3.設定合適負壓,避免 “負壓不當”
常規創面(如術后滲液):初始負壓設為 - 80~-100mmHg,若引流液稀薄(如血清樣),可適當調至 - 100~-125mmHg;
濃稠液體(如膿液、血凝塊):先以 - 60~-80mmHg 啟動,觀察引流情況,若引流不暢,可緩慢升至 - 100mmHg(避免負壓過高導致組織損傷或管腔堵塞);
禁忌:嚴禁負壓超過 - 150mmHg(易損傷毛細血管),或負壓低于 - 50mmHg(無法有效吸引液體)。
三、關鍵:動態維護管理,保持 “引流持續通暢”
引流過程中需定期檢查,及時處理堵塞、泄漏等問題,確保引流效率:
1.定期觀察引流狀態(每 1-2 小時 1 次)
看負壓:觀察負壓指示窗(若顯示 “負壓不足”,需檢查創面密封是否完好、引流管是否打折、儲液罐是否滿);
看液體:記錄引流液的顏色、量、性狀(如突然減少,可能是管堵塞;突然增多或變鮮紅,需警惕出血);
看管道:檢查引流管是否有打折、扭曲(尤其是患者翻身時,需重新整理管道,保持直線通暢)。
2.及時處理堵塞(最常見影響效率的問題)
輕柔擠壓:若懷疑管腔堵塞(引流液突然減少、負壓正常但無液體流出),用手指從引流管遠端向儲液罐方向輕柔擠壓(避免從近端向遠端擠,防止液體反流回創面);
生理鹽水沖洗:若擠壓無效,可在無菌操作下,用 20ml 無菌生理鹽水緩慢注入引流管(壓力不可過大),等待 5-10 分鐘后再觀察,若仍堵塞需更換引流管(不可暴力通管,避免損傷組織)。
3.定期更換裝置(按規范時間)
儲液罐:當液體達到罐容積的 2/3 時需及時更換(滿罐后會導致負壓無法傳遞,引流停止),更換時先夾閉引流管,再斷開連接,避免空氣進入創面;
整套裝置:常規情況下每 7 天更換 1 次(若引流液污染嚴重,如膿液,可縮短至 3-5 天),避免長期使用導致感染。
四、補充:關注特殊情況,避免 “無效引流”
1.患者配合管理
告知患者避免牽拉引流管、隨意調整負壓值,翻身或活動時保護好裝置,防止管道移位或敷貼脫落。
2.感染防控
更換儲液罐 / 引流管時嚴格無菌操作,創面周圍皮膚定期用碘伏消毒,避免因操作污染導致創面感染(感染會增加分泌物黏稠度,降低引流效率)。